欢迎光临文化衫定制网!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产品中心
热门产品
联系方式
文化衫定制
联系人:李先生
手 机:18701387006
行业新闻当前位置: 主页 > 服装资讯 > 行业新闻

纺织技艺活化石 古蜀锦制造大功臣“丁桥织机”

时间:2016-09-01 22:03  编辑: www.yitxs.com 点击:

     作为古蜀锦制造的“大功臣”,丁桥织机一直作为“传说”存在于文献中,直到上世纪70年代,蜀锦专家们才在华阳找到了实物。丁桥织机古蜀锦传承人在将近一年时间里修复完成这种织机,并于今年8月25日仿造汉锦复制了一段。目前,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办已开始指导和帮助织机传承人申遗。
 

刘先进修复的丁桥织机

     蜀锦在古时被称为“寸锦寸金”,据《华阳县志》等文献记载,三国鼎立之时,诸葛亮曾将蜀锦看作蜀汉军事实力发展的后盾,在蜀锦制造中,丁桥织机可谓功不可没。

     作为一种织机,丁桥织机一直作为“传说”存在于文献中,直到上世纪70年代,蜀锦专家们才在华阳找到了实物。从去年就开始,华阳的丁桥织机古蜀锦传承人尝试修复和改进这种织机,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修复完成,并于今年8月25日仿造汉锦复制了一段,让这种古法工艺重现。目前,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办已经开始指导和帮助织机传承人申遗。

 

修复的丁桥织机上使用的丝线

     利用蜀锦工艺 试织汉代“经锦”

     蜀锦位居我国四大名锦之首,较之于宋元时期的苏州宋锦、南京云锦和广西壮锦,要早1000多年。它兴于战国盛于汉唐,因产于蜀地而得名,“六十日成匹,匹值万钱”。

     蜀锦专家王君平介绍,虽然蜀锦保留下来的很多,但制作这些珍品的纺织工具就不见得能保留下来了。汉唐时期的彩条经锦都是使用多综多蹑织机的工艺制造出来的,“文献里有很多记载,但一直不知道实物是什么样子。”王君平告诉成都商报记者,在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墓葬中,先后发掘出大批“经锦”,考古专家认定这些文物产地在川蜀地区。“经锦”纬线只用一色,经线用多种色,花纹由经线织出。这种锦的图案是同一纹同一色彩,形成直线排列。

     在对新疆博物馆的一幅汉代“经锦”进行复原时,王君平利用后来的织机没能实现复原,不过,近日在华阳修复的丁桥织机却已经完成了这段“经锦”的十分之一。

     偶然发现 纺织技艺“活化石”

     王君平介绍,1976年6月,他和蜀锦研究组在研究汉唐经锦时,偶然从一个农民的腰带上发现类似汉唐经锦的织物,“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流传于华阳的一种织机。”王君平说,取名“丁桥织机”是因为织机脚踏板上布满竹钉,神似四川乡下河沟常见的过河石墩。丁桥织机中,综框是一个重要部件,是由上下横梁和左右侧档连接的带有穿综杆和驱动件的框架,织机有两个综就可织平纹,有三个综就可织斜纹,综越多,能织的纹饰就越复杂 ,而蹑就是联动这些综框的脚踏板。

     “唐中期以后这种工艺就几乎失传了。”王君平说,这是因为花楼手工提花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,不过,丁桥织机生产复杂,最多的有50综50蹑,操作起来需多人协同完成。华阳的丁桥织机之所以流传下来,主要还是西南地区对一些花边的需求不减,这些较小的锦给了丁桥织机生存的空间。

     丁桥织机申遗 让古代技艺传承

     昨日,在丁桥织机古蜀锦传承人刘先进家中,记者看到了一台修复完成的丁桥织机,织机上还有一幅已完成十分之一的汉锦图,“一个月只完成了五厘米长。”刘先进说,要织出汉锦并不容易,这么短短一段,就由1800根蚕丝排列而成。编织难,修复织机更难。刘先进从表叔家找到了一架残破的丁桥织机,随后找到王君平等大师学习,修复织机。经过4次大的修改,才最修复完成一台1.2米宽、3米长的丁桥织机。他指着一个踏板上方的钩说,“以前有多少蹑就有多少综框,我做了一个改进,用一个钩来作为传动装置。”综框上进行了编号,要使用哪个综框,就将钩挂上去,“这样两个脚踏板就可以搞定这32个综框”。

     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博士肖云说,在蜀锦制造过程中,丁桥织机比花楼手工提花机更早,制作出的经锦别有一番风味,在一些动物形象上更加生动,申遗将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,提高文化软实力。

     据了解,在申遗方面,天府新区科宣局以及华阳街道城市营销办也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指导,“目前还处于前期准备阶段,有了实物之后将收集准备更多资料。”华阳街道城市营销办相关人士介绍,丁桥织机传承人的下一步规划是在华阳建立丁桥织机纺织试点,政府将给予大力支持。


 

专注于服装加工与定制,常年备有海量现货,直接印绣logo,快速出货。
手机:18701387006(可加微信) 李先生
网站部分图片转载于网络,若侵权,联系删除!
展开